今天是:

首页

政策法规

招聘会

公务员招录

企业招聘

事业招聘

高端人才

海归人才

人才培训

HR服务专区

下载专区

联系我们

在线报名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淮安市政府文件 >> 内容
淮安市企业养老保险“十二五”发展规划
淮安人力资源网          发布时间:2014-07-03     点击:    

淮安市企业养老保险“十二五”发展规划  

淮安市社会劳动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我市养老保险制度面对各种改革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严峻形势不断深化和完善的关键时期。几年来,我们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逐步做实个人帐户;强化基金征缴,扩大征缴覆盖面,将城镇从业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建立健全省级养老保险调剂基金,在完善市级统筹基础上,逐步实行省级统筹,条件具备时实行基本养老金的基础上部分全国统筹的总体目标要求。围绕劳动和社会保障“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以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为中心工作,积极探索,不断完善我市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了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养老保险制度,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促进企业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深化内涵求突破,锐意创新求发展,“十一五”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取得重大进展

(一)“十一五”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广大干部职工,以开拓创新,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促进了我市企业养老保险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多项工作处于全省先进行列,位居苏北五市前列。

1、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增幅较快。根据中央、省有关规定,我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通过连续4次的调整,月人均养老金水平由“十五”(2005年)末的621元提高到(2009年底)1115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5.76%;累计为12.93万名(比2005年末增加3.36万人)企业离退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42.89亿元,有效地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2006年-2009年全市历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

 

单位:元

十五末

十 一 五 期 间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平均增长率(%

621

869

879

954

1115

——

15.76

 

2、参保人数保持较高增长。我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企业数和参保职工人数一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企业数从“十五”(2005年末)的3364户增至“十一五”(2009)的5845户,年均增长620户;参保职工人数从2005年的34.76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49.83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9.42%。

2006年-2009年全市历年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

单位:万人

十五末

十 一 五 期 间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平均增长率(%

34.76

37.15

40.68

45.82

49.83

——

9.42

3、养老保险费收入大幅提升。我市企业养老保险费征收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从“十五”(2005年)末的6.91亿元,增长到“十一五”(2009年)的18.9亿元,年增长率达28.59%。有力地保证了我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2006年-2009年全市历年养老保险费收入情况

 

单位:万元

十五末

十 一 五 期 间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平均增长率(%

69130

90778

115100

167075

189034

——

28.59

4、基金积累稳步提高。我市养老保险基金积累稳步提高,从“十五”(2005年)末的21721万元提高到“十一五”(2009年)的136822万元。绝对额增长115101万元,为我市确保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2006年-2009年全市养老保险基金积累情况

 

单位:万元

十五末

十 一 五 期 间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平均增长率(%

21721

39132

59159

95121

136822

——

58.42

5、稽核清欠成效显著。我市紧紧把握稽核这一提升扩面在征缴总量行之有效的法宝,坚持刚性稽核、柔性执法,稽核外延不断扩大,审计内涵不断拓展。“十一五”期内的2006年至2009年,共累计查出未参保职工3469人,少漏报缴费基数9716.63万元,补收养老保险费2713.85万元。累计清理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18465万元,使得我市累计欠缴养老保险费额从“十五”末的9790万元下降到“十一五”(2009年)的6319万元。

6、“两大工程”走在全省前列。我们在做好确保工作的同时,心系广大离退休人员和特困群体,大力实施“万人康乐”和“万人助保”两大工程。“十一五”期内,我市共建设离退休人员活动场所24606万平方米,购置各类活动器材2200件套,开展各类活动175余次,参加人员约109105人次,累计为离退休人员免费体检14.66万人次。至2009年,全市共有12.775万名离退休人员全部纳入社会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99.8%。为解决我市因企业改制而失业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职工续缴养老保险费,我们积极实施“万人助保”这项民生、德政工程。至2009年底,全市已为4715名特困人员办理助保贷款续缴养老保险费,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化解了社会稳定的隐性不安因素。

7、信息化建设规模初具。我市积极加大信息化投资力度。至2009年底,建成了“五保合一”征收系统的“金保工程”系统;劳动、地税、财政三方联网征收系统和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系统。

(二)“十一五”全市企业养老保险事业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1、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限制了社会保险共济功能的实现。我国从1991年开始提出养老保险基金由市、县级统筹逐步过渡到省级统筹。但事实上,我市的养老保险一直处于“统而难筹”的局面,致使有的县区积累很大,而有的县区收不抵支。

2、做实个人帐户本金难以到位。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较晚(我省实行企业退休费用统筹是1992年),此前职工的工作年限均视同缴费年限,并依此推算个人帐户储存额,计发养老金,使制度建立后缴费人员要负担制度建立前未缴费人员的养老金,背上了沉重的“代际负担”包袱,致其个人帐户难得保证。就我市而言,截止09年底,全市做实个人帐户须46.5亿元资金,而目前全市基金积累只有13.68亿元,且按银行低利率(2.25%年利率)计息,而个人帐户要按38亿元资金、个人帐户高利率(2.79%)计帐。包袱将越背越重。目前,市、县(区)财政状况难以一时解决资金问题。

3、农民工养老保险缴费难。从现有的城保制度来看,规定的养老保险缴费标准为用人单位缴纳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工资的8%。但是,大部分农民工工资收入普遍较低,使用农民工集中的企业经济承受能力也普遍较低。这两个较低,导致很多企业以及农民工干脆放弃参保。

4、对城镇无保障老年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没有制度安排,没有做到养老保障全覆盖。

5、养老保险覆盖率有待提高。主要是农民工、城镇无保障老年居民的实际覆盖率还相当低。目前我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全覆盖,被征地农民也做到了“即征即保”,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大批农民工进城参与城市建设,但农民工参保率一直在较低水平上徘徊,我市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仅为20%左右,城乡居民老年补贴制度我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泰州已出台了政策文件,连云港的东海县在新农保制度中设立了老年人养老补贴待遇,而我市尚未进行试点,养老保险覆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放眼全省找定位,立足市情谋对策。“十二五”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奋进铸辉煌。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方向,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坚持民生为本,统筹城乡,完善制度,提高能力,强化基础,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进一步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深化退管服务“六有”目标;千方百计实施特困助保工作,促进社会公平,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险工作新格局,努力朝着“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保关系比较和谐,管理服务规范高效”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目标推进,为全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继续以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为重点,紧紧围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切实解决好社会保险方面涉及的重大民生问题;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运行机制,逐步实现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保关系比较和谐,管理服务规范高效的发展目标。

(三)工作目标

1、推进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建立起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制度比较完善、管理比较科学,体系比较健全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方式多样化,保障水平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基本实现人人老有所养。

2、建立巩固的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制度。十二五末,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人数达到18.74万人。

3、强化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在完善各类单位和人员参保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强化社会保险功能,认真落实《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通知》,切实解决好参保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问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十二五”期间实现参保人数60万人。

4、强化基金征管工作。“十二五”期内养老保险费征缴收入实现13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9.52%。

5、进一步深化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在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全覆盖的基础上,十二五期内,积极构建全市一体化、大网络、无障碍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探索市、外居住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机制;进一步加大服务场地、设施建设,为退休人员搭建更加宽广的文体娱乐活动平台。

6、加大社保信息系统建设和投入。经费投入是现代化信息系统建设的保障。“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加大社保信息系统建设的经费投入,努力提高社会保险的信息化程度。建立和推进社会保障卡制度。社会保障卡作为人民群众各项社会保障权益的有效见证,改善民生、为民服务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保障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期内,应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金保工程当中,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保障卡建设。一是加强领导,调研、开发、研究;二是建章立制,形成社会保障卡建设的管理规范体系;三是建设系统,形成社会保障卡有效应用的技术环境。

7、彻底解决特困群体续保难问题。“十二五”期内: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完善助保政策,加大“万人助保工程”推进力度,力争使全市因下岗失业等各类困难断保人员续保缴费,让更多的弱势群体享受助保工程的惠泽面.

8、积极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提高统筹的实施层次,扩大统筹区域内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核算、使用和调剂的范围,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环节,规范基金运行,确保基金安全,提高基金使用效率,提升基金应对风险能力,促进参保人员合理流动,保障参保人员退休后基本养老保险的权益。

9、加强基础建设。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系统,信息化引领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走向科学管理、科学决策的轨道,为劳动者提供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享受一生。进一步加强街道、社区服务平台建设,使之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

(四)主要工作措施

紧紧围绕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着重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统筹抓好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工作。

继续将保发放作为最根本的重点工作。着力通过扩面征缴提增量,稽核清欠堵缺漏,争取省补聚总量,落实配套政策补存量,全力保障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能够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一是抓好基金“入口”关,加大养老保险扩面、征缴、清欠、稽核工作力度,提高基金收入总量,从根本上解决基金存量不足带来的保发放风险;二是建立保发放资金预警机制,加强基金存量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养老保险费征收的入库进度,对可能出现的资金缺口建议政府及早作出安排;三是积极帮助省重点困难县区争取省补助资金,为确保发放奠定坚实基础;四是抓好基金“出口”关,深入开展《供养证》年检、病退比对复查、异地居住退休人员资格认证工作,防冒堵漏。

2、统筹抓好养老保险扩面工作。

将扩面重点继续放在园区、商贸、饮食服务企业和私营企业参保上来,着力解决这类企业参保难、缴费难的问题;继续完善扩面激励机制,坚持完善政府目标考核、部门联动、督导检查、经费保障和奖励机制等行之有效的扩面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创新扩面方法和手段,推动扩面工作开展;继续抓好农民工的参保工作,争取农民工的参保缴费人数能有一个较大的突破;认真做好改制企业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关系职工、下岗失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的接续工作,将中断缴费续保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推进“万人助保工程”,帮助下岗失业等特困群体继续参保缴费;鼓励农民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出台更为优惠的养老保险参保办法,使城乡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都能主动积极地参加养老社会保险;关注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出台优惠的参保政策帮助残疾人参加养老社会保险,保障他们的社会保险权益。

3、统筹抓好基金征缴和清欠工作。

拓展扩面空间,坚决杜绝光登记不缴费或少缴费现象的发生,努力实现扩面征缴工作同步增长;加大清理企业历年欠费力度,继续实行清欠目标责任制,狠抓欠费大户清欠,督促其尽快补缴,确保养老保险基金应收尽收。

4、加大财政对养老保障的投入,实现城乡无保障居民养老补贴制度全覆盖。

通过财政兜底的养老保障,全面建立城乡无保障居民养老补贴制度,是保证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平等享有宪法规定的社会保障权。为农民建立农民老年补贴,城镇无就业人群参照农民老年补贴建立城镇居民老年补贴,按循序渐进的原则,量力而行,逐步推进,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及分级负担机制,在综合考虑财政能力、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力求做到低水平起步,逐步提高,以保证这项制度的财政可持续性,使每一个城乡无保障的老年居民都能享受一定水平的养老补贴待遇,最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的目标。

5、统筹抓好省级统筹和基础调研工作。

站在养老保险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落实省级统筹政策。完善参保企业、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三大基础数据库,保障各项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加强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相关政策培训,吃透新的政策,熟悉新的业务流程。

6、统筹抓好养老保险内控和信息化建设。

坚持以业务经办流程为主线,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检查评估为手段,全面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不断推进内部控制手段的信息化,优化信息传递、反馈、监控流程,洞察可能存在的疏漏与问题,及时进行弥补完善和调整改进;探索开展经办业务环节风险管理,对社会保险经办业务环节进行梳理,对一些潜在风险程度高的经办环节进行重点监控;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要求,完善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增加投入,加大对硬件和软件的维护力度,强化养老保险信息化综合管理,提高整体信息化水平。力争实现与县区以及地税、财政、银行的联网,使各项业务横向可以和地税、财政、银行等联网,纵向可以和县区社保机构交换数据,争取实现以市、县(区)为单位的退休人员社区管理系统联网。

 7、统筹抓好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继续加强奉献意识的教育与锻炼,积极营造热情服务,敬业奉献的工作氛围,努力建设和谐高效的社保团队。业务大厅继续推行科长值班制,制定值班计划,分解值班任务;扎实开展“争做十大明星,再创十佳单位”主题创建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开拓创新,推动养老保险公共服务窗口在思想、作风、管理、服务上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十二五”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几点建议

(一)加快省级统筹实施进度和深度。

我省出台的省级统筹实施方案,从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来看,是一个比较科学完善的方案。但从前期实施方案来看,还是原来省级调剂金制度的改进版,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省级统筹。为此在十二五期内,应尽快完善和实施省级统筹方案。一是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筹集与运营的法律法规,形成省级统筹下的统一的制度环境,营造良好的省级统筹硬件环境;二是树立以人为本的保险理念,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三是明确各级政府在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职责范围;四是建立各级政府间养老保险财政投入的责任分担机制和社会保险预算管理机制;五是妥善解决地区差异对省级统筹的影响;六是建立适应养老保险省级统筹需要的管理体制。

(二)加快统筹城乡养老保障步伐。

统筹城乡养老保障发展,建立新型的城乡养老保障体系重点是城乡社会保障目标一致,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制度衔接,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城乡养老保障一体化。这不仅是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体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实现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实际情况出发,本着逐步缩小差距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分步进行。一是通过省级统筹,做实账户,提高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二是通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高纯农人员保障待遇,缩小城乡差距;三是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让更多的人享有养老社会保险;四是实现城乡养老保险的无缝转接。五是加大财政对养老保障的投入,实现城乡无保障居民养老补贴制度全覆盖,全面建立城乡无保障居民养老补贴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省级统筹,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可转移、制度可衔接、财力可持续。在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投入,缩小城乡养老保障差距,提高我市老年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最终实现“人人享有养老保障”目标。

(三)财政要加大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投入。

随着老年化社会的来临,十二五期间我市退休人员将快速增长,给保发放及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带来严峻考验,根据国发[2005]38号文件精神,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以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保证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稳步推进。
 

本类推荐

没有

本类固顶

没有